这张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小提琴是施瓦尔贝(Michel Schwalbé)。1974 年由德意志留声机发行,立体声录音,编号 2530 402 。
唱片是在德国制作和发行,所有文字信息使用德、英、法三语印刷,但标题使用的是英文 Also Sprach Zarathustra,而不是德语的 Thus Spake Zarathustra。唱片全名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大型管弦乐队的音诗 Op.30,基于弗里德里希·尼采」。
尼采的原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出版于 1885 年,11 年后的 1896 年,施特劳斯以之为灵感创作了这首交响诗,于 11 月 27 日在法兰克福由他亲自指挥首演。理查德·施特劳斯年轻时创作了多部交响诗,还包括「唐璜」、「堂吉诃德」、「英雄的生涯」等。
「交响诗」也是一种交响曲,只是更有叙事性或戏剧性,主题多来自文学或哲学。作曲家可以在交响诗中更明确的表达主题和个人观点,比如施特劳斯最早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定的副标题是「世纪末风格的交响乐观主义,献给 20 世纪」(Symphonic optimism in fin-de-siècle form, dedicated to the 20th century),他在乐谱第一页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诗:「音乐做梦太久,让我们醒来吧。我们曾在夜里徘徊,现在让我们在白天行走。」(Too long has music been dreaming, now let us awaken. We wandered by night, now let us walk by day.)
唱片封套背面的信息
施特劳斯和尼采同为时代相近的德国人,他的音乐也受到尼采的影响,但他俩在现实中应该并无交集。尼采很早就已离开德国,在瑞士和意大利生活。1882 年,18 岁的施特劳斯进入大学读哲学的时候,尼采已经接近发疯。写这首交响诗 4 年后的 1900 年,尼采就去世了。而在 1935 年之前,这首音乐没有被录音过,尼采应该并没有机会听到。
尼采本人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他曾跟挚友 Peter Gast 讲,「查拉图斯特拉这本书应该算什么题材?我几乎确信它是交响乐」。如果尼采有机会听到这部同名交响诗,不知道他是否会满意。
这部音乐应该是当今最「流行」的古典音乐之一,要归功于库布里克 1968 年的电影「2001 太空漫游」,第一乐章「日出」在电影的头尾作为配乐出现。从此这一分半钟成为了最火的科幻风格音乐,而大部分人并不熟悉乐曲后面半小时的内容。
全曲共包含 9 个乐章,标题也来自尼采的书:
Sonnenaufgang (日出)
nVon den Hinterweltlern (来世之人)
nVon der großen Sehnsucht (巨大的渴望)
nVon den Freuden und Leidenschaften (欢乐与激情)
nDas Grablied (挽歌)
nVon der Wissenschaft (科学)
nDer Genesende (康复)
nDas Tanzlied (舞曲)
nNachtwandlerlied (夜行者)
除了「日出」,「2001 太空漫游」中还出现了多首古典音乐的片段,包括小约翰·施特劳斯、哈恰图良、利盖蒂(György Ligeti)的音乐。
这些乐曲本来是库布里克在粗剪毛片时临时使用的示例(guide pieces),当时他也已邀请了好莱坞著名作曲家 Alex North 和英国作曲家 Frank Cordell 来制作配乐。但库布里克越来越觉得,这些现成的古典音乐恰恰就是他想要的,无可替代的电影配乐,所以最后电影的正式版本中也直接使用了这些音乐。后来在电影首映式上,作曲家才尴尬的知道了这个事实。此后选用现成音乐做电影配乐,也成了库布里克的习惯。
库布里克是狂热的乐迷,他在工作和业余会听大量音乐,也会为了一小段的剪辑或配乐而纠结很久。他后来在制作电影「巴里林登」时,曾为了短短一个场景耗费了 42 天的剪辑时间,从数千张唱片中找出了他认为完美的一小段配乐。
年轻的库布里克和后来的库布里克
当时电影使用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 1959 年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由 Decca 发行。当电影发行方米高梅找到 Decca 洽谈版权时,Decca 担心这种奇奇怪怪的电影会影响唱片的口碑,没有授权使用乐队和指挥的名字,也没有授权给电影原声带使用。所以在电影结束后的字幕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仅标示了作曲家和曲名。而在紧接着发行的电影原声带唱片中,则不得不使用了卡尔·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1958 年的录音版本。
电影末尾字幕中,唯独「查拉图斯特拉」没有标明指挥和乐队
电影刚上映并没有很成功,后来很快就开始大火,这部音乐也变得极受欢迎。没节操的 Decca 在后续的唱片封面上,专门贴了一个标签,说「这就是 2001 太空漫游中使用的音乐哦」,后来还把再版的封面设计换成了太空风格的银河系照片。
n电影配乐使用的唱片,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1959 年英国首版;以及 1968 年电影上映后唱片在美国再版的封面
1954 年,卡拉扬接替富特文格勒成为柏林爱乐的首席指挥,开启了他和乐队三十多年的传奇合作,但精力旺盛的卡拉扬仍同维也纳爱乐保持着紧密的关系,1959 年的这个版本就是在这时录制的。
1974 年,电影上映 6 年后,他和柏林爱乐的配合也已达到最巅峰,在录制大量的交响曲全集和歌剧的工作期间,他们录了这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小提琴施瓦尔贝是卡拉扬接手柏林爱乐后聘任的第一首席,生于波兰的施瓦尔贝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才接受了来自「敌国」的邀请,此后从 1957 年开始至 1986 年退休,任职近 30 年,几乎伴随卡拉扬在柏林爱乐的整个生涯,一起合作了无数经典演出和录音。
卡拉扬与施瓦尔贝
卡拉扬录制过四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除了 1959 和 1974 这两次,还有 80 年代指挥柏林爱乐的两次,而那时指挥家和乐队的关系已非常紧张,配合上少了激情和默契,早期这两版是最经典的演绎。
以我有限的欣赏水平来看,除了录音质量的不同外,维也纳爱乐的版本较为高亢洪亮,柏林爱乐的更为深沉和感性。我斗胆猜测,卡拉扬应该看过这部电影,这对他再次演绎音乐应该造成了某种影响。
这张 1974 年的唱片,封面是 1969 年阿波罗 12 号在登月任务时拍下的日食照片,此时地球刚好穿过飞船与太阳之间。这个场景和电影开头的镜头非常相像,也成为了这首音乐深入人心的图形意象。
1969 年,阿波罗 11 号和 12 号先后两次登月,人类终于站在了月球上,而一年前上映的「2001 太空漫游」中,却已出现了细节非常相像的登月场景,以至于阴谋论者认为阿波罗登月是参照电影做的假场景。
唱片封面及照片原图,来自 NASA, 1969
电影开头音乐响起时的镜头
尼采、施特劳斯、库布里克,跨越 80 年,用书、音乐、电影三种形式,探讨了同一个主题,关于人类的过去、成长,和未来。而卡拉扬,一个音乐圣殿中的忠实圣徒,用心的诠释了这一切。
就如施特劳斯在这部作品首演的介绍中写道:
我并不打算写哲学音乐或者赞颂尼采的作品,我希望通过音乐传达一种人类发展的理念,从起源开始,经过宗教和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直到尼采的「超人」。
n这首交响诗要向尼采致敬,他的天才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得到了最大的表达。
参考:
- WikiPedia
- Discogs
- Karajan’s first concert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