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米尔的小街

image.pngloading=lazy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存世的三十多幅画中,「小街」是很特别的一幅,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幅。

他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室内人物和场景,只有一幅室外远景的「代尔夫特风景」,以及这幅街景特写。画家个人及作品的背景信息很少,这幅画据推测作于 1660 年前后,他 43 年的一生都生活在代尔夫特(Delft),这幅画应该也是描绘当时代尔夫特的街景。

这幅画保存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博物馆,在一楼「夜巡」长廊旁边的一个小小隔间,维米尔的四幅小画整齐的挂在一起:「小街」、「情书」、「倒牛奶的女仆」、「读信的蓝衣女子」。旁边挂着几幅同时期的荷兰风俗画。

与隔壁「倒牛奶的女仆」相比,这幅「小街」可能并不显眼,第一眼望去会觉得像一幅,照片,但从第二眼开始,你的目光可能就再也离不开了。

image.pngloading=lazy
小街,The Little Street

画面中包含两栋不完整的红砖房子,右边的占据主要画面,朝街的墙面下部潦草的涂成了白色。一层挑高很高,房门出来就是铺鹅卵石的街道,侧门打开着,经过过道是狭窄的庭院,旁边有道浅浅的排水沟。

代尔夫特和阿姆斯特丹一样,有密集的运河水系,房子多是面河而建。为了在河岸塞下更多房子,逐步发展成了狭长形占地,房子的进深远长于面宽。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充分采光,门窗也被设计的比较大。而在狭长的区域内合理的布置生活空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时期荷兰房子的户型,很多都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方的两三层,是门厅、活动空间和佣人房间,通过侧门过道,经过庭院,后面则是屋主家庭居住的房间。这让我想起日本的长屋,很多也是这个结构,比如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长屋。

与维米尔同时期的画家 Pieter de Hooch,在 1660 年之前也生活在代尔夫特,他同样擅长描绘民居室内的场景,有研究表明维米尔对他有所借鉴。从 de Hooch 的画中,可以窥见维米尔描绘的场景的更多细节。在博物馆和画展中,他们的作品也常被摆在一起。

image.pngloading=lazy
Pieter de Hooch,室内的玩牌者,1658

荷兰是最早大量使用红砖的国家,早先用挖掘运河的泥土烧制,到 17 世纪,红砖已经非常成熟且廉价。画中的房子很朴素,没有雕刻装饰,墙带(wall-ties)也没有特殊样式,只有简单的山墙和用砖砌的拱形门窗头,红砖、山墙、临河,是那时最典型的荷兰普通民居。但也有专家分析,这栋房子的山墙不是 17 世纪荷兰民居流行的斜边或阶梯状,带有深凹槽,是更古老的建筑风格,可能建于更早的 16 世纪,也或许只是维米尔把多种建筑元素拼接在一起,画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房子。

image.pngloading=lazy
17 世纪荷兰民居的山墙样式,墙上下垂的是铁制墙带(wall-ties),是墙内加固拉杆的接头。图出自 Old Houses in Holland

窗上安装了不同方块花纹的玻璃,应该是那时流行的铅玻璃,颜色比较灰暗。窗的下部是木制的活动窗板(shutter),可以向外打开,正门也有一块,这也是那时荷兰民居的特色 —— 既需要通风,也因临街而需要保持一点隐私。

画中的砖墙和门窗看笔法似乎很简单,平涂之后用线条勾勒形状,最后加上阴影和光线,但被描绘的极为生动,仿佛二层的窗户后面,就是某个正在写信的女子,或是正在思考的地理学家。

image.pngloading=lazy
维米尔「写信女子与女佣」,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幅。当然,这幅画中的窗、地砖、桌毯、挂画、人物衣着,都表明这是一栋更为高级的房子内的场景,不可能发生在「小街」的房子内部

房门前是一道窄小的抬高区域,铺了间色的方块石板,门两侧墙上装着窄长凳,那时每栋临街房子附带的简易设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公共空间。左边的房子房门紧闭,墙上是维米尔的签名,蔓延而下的葡萄藤给整个画面增加了生机。根据研究者用 X 光对画作的分析,正门打开的那块红色门板,是画家在后期画上去的,也给画面增加了一丝平衡的灵动。

整幅画的构图很特别,右边的房子占据了一个斜三角形画面,还被切掉了顶。第一眼看,目光可能会找不到焦点,像一张随意的街景照片,有种特别但很亲切的感觉。

image.pngloading=lazy

画中有四个人物,房门口坐着一位妇人,像是在做针线活,另一位妇人在院子的水槽前躬着身洗衣服,她们都戴着白色头巾。门外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玩耍,脑袋凑在一起聚精会神的盯着地上的什么东西。虽然明显是天真无邪的孩童,但穿着却很像成年人,近现代以前其实没太有童装的概念,颜色样式和成人都差不多。作为那时荷兰的风俗,男性一定要戴帽子,女性则要包头巾,维米尔所有画中的人物基本都是如此。

image.pngloading=lazy
荷兰黄金时代女画家 Judith Leyster 画中的荷兰普通儿童,可以看到那时儿童的穿衣风格

根据苍翠的葡萄藤判断,画作的时间可能是在夏季,天空多云,地上的影子不甚清晰。但画中人物看起来穿的并不算薄,一方面因为穿衣的规矩,另一方面荷兰夏季温度本来也不高,且那时地球仍处在「小冰河期」,全球气温普遍降低。所以在荷兰那时的风俗画中,基本看不到夏季的装扮,顶多挽起袖子,也很少见炽烈的阳光。气象学家在研究小冰河期的气候变化时,竟也以老勃鲁盖尔等画家作品中的雪景及冰上场景作为寒冷天气的参考证据。

四个人物在构图中并不显眼,但为这幅画增加了生动的叙事性。维米尔的室内场景画都充满细节和隐喻,让人禁不住去寻找和猜测画中的故事。这幅画也是一样,在平淡和亲近中,又能看到满满的故事和氛围。

画家的视线明显比较高,距离也不近,很像是河对岸的视角,这也产生了一种维米尔画中熟悉的窥视感 —— 画家和观众,在一个保持了礼貌距离的角落,安静的窥视着画中未被打扰的人们。

image.pngloading=lazy
A map of Delft in 1649, by Joan Blaeu

维基百科中有一幅 1649 年的代尔夫特地图,和「小街」的时间比较接近,画中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运河,就像城市中的主干道。如今这个老城区的结构仍然保持完整,那两个教堂也还是代尔夫特的标志建筑,而整个城市当然已经变大了好多倍。

地图中河岸两旁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数千栋狭长的房子,关于画中的房子到底在什么位置,艺术研究者有过好几种猜测,最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是 2015 年艺术史教授 Frans Grijzenhout 公布的研究成果,他宣称画中的两栋房子就在如今代尔夫特 Vlamingstraat 40、42 号。主要的证据是一份从 1666 年开始的征税记录,对代尔夫特所有房屋立面和门的宽度的测量数字,记录表明,只有这两栋房子有相邻的侧门,且各处尺寸都比较接近。且据研究这个房子在当时属于维米尔的一个姑妈,离他父母的旅馆也不远。

结合谷歌地图,根据教堂和运河的位置,我在这幅古地图中找到了这个地方,在街景中可以找到这个位置现在的样子。

image.pngloading=lazy

image.pngloading=lazy
右图为如今代尔夫特 Vlamingstraat 40、42 号的样子

那时的荷兰正处在黄金时代,航海和科技的发展,让这个国家达到了空前的富裕和强大,16000 多艘商船繁忙的穿梭在世界各地。代尔夫特那时是国际贸易的重镇,居民家里也已经开始出现中国瓷器和土耳其地毯。维米尔的每幅室内场景画中的世界极为丰富,他应该是见过很多好东西,但这幅「小街」中却全是朴素和宁静。

维米尔画画似乎不是为了赚钱,订件并不多,可能纯粹是因为喜欢而画。他的财务状况很糟,父母遗留了一个大旅馆但难以经营,也养了太多的孩子(11 个,另外 4 个夭折)。可以想象,他在一个鸡飞狗跳的家里,躲起来一个人默默的画些别人看不懂的画。

但他也绝不是个宅男怪咖,甚至可能是个喜欢社交的人,他在代尔夫特的艺术家工会(圣卢克工会)任职多年,做过会长,也收藏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还跟列文虎克是好朋友。大卫霍克尼写过一本书叫「隐秘的知识」,详细论证了维米尔是通过光学设备来辅助绘画的。这些光学设备,极有可能是列文虎克帮他做的。这也让我们可以想象荷兰黄金时代的有趣一幕:一个大旅馆主的儿子沉迷绘画,一个公务员热衷于磨制镜片、研究显微镜,而他们竟然是好朋友。有人猜测维米尔的「地理学家」和「星相学家」,就是以列文虎克为模特创作。

维米尔出生在荷兰黄金时代,可惜这个时代并不长久,1672 年的法荷战争让荷兰陷入衰退,维米尔再也卖不出画,生活愈发困顿,终于在 1675 年急病去世了。

他下葬的代尔夫特老教堂只草草记录了几笔:「来自 Oude Langendijk 的杨·维米尔,遗留 8 个未成年子女」。350 年过去了,斯人斯景早已飘散,但这幅「小街」仍在静静诉说着那时那刻的故事。


参考

  • Arthur K. Wheelock, jr, Vermeer
  • Sydney R. Jones, Old Houses in Holland
  • Google Arts and Culture
  • Wikipedia
  • Essential Vermeer
  • Rijksmuseum.nl
  • 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